首页 / 解读 / 详情

实探丨“用工荒”下的珠三角:企业直播“带货”变“带岗”!招工的老板比求职的工人多

原创 · 2021-03-04 08:09 来源:证券时报网

手持“板衣”、举着招工纸牌、一字排开站立吆喝,不知情的人会以为这是一个衣服销售市场,但实则是出现在广州海珠区城中村的一条“招工长龙”。阳春三月,每年的招工洪峰如约而至。

“我们每天早上7点就到康乐大街这里开始招工了,目前用工缺口还是很大。”站在招聘人群中,服装厂招聘主管李华(化名)感受到很大的竞争压力,而压力来自现场的招聘人员比求职人员还要多。事实上,有压力的不止李华一人。

春节以来,证券时报记者团队连续辗转珠三角多地,实地探访多个招工现场了解到,珠三角地区结构性“招工难”、“用工荒”问题愈发突出,困扰着不少工厂老板。“老板沿街招聘,排队被挑”、“年轻人对进厂不屑一顾”等现象引发社会热烈的讨论。为应对招工洪峰,珠三角各城市及企业使出了“浑身解数”:返岗专列、 “线上+线下”招聘会双管齐下、企业也开动脑筋,从“直播带货”变成“直播带岗”。

老板多过“工仔”

在广州海珠区康乐村,“握手楼”林立、制衣作坊遍布,周边纺织相关产业集中,对劳动力成本非常敏感。李华向记者介绍,每年一季度末二季度初的订单比较多,因此用工需求也比较大。“今天目前招到十来个人吧,比昨天好一些,但缺口还是很大。”李华说。而更让李华为难的是,应聘者对工资要求越来越高,一天收入不到500元的工作都不太愿意做。另一名制衣厂负责人也略带无奈地说道:“以前是老板挑工人,现在是工人挑老板。”记者了解到,由于临近用工高峰期,工人对薪资的要求都比平时高,如果是手工复杂一点的平车工、烫工就更难招了,工资还要高一些。

广州康乐村,纺织厂老板沿街招聘

实际上,按照以往惯例,大年初七、初八珠三角企业陆陆续续开始招工,元宵节前后务工人员批量回潮。然而今年的抢人大战出乎意料地早了一些。在中山,一家位于翠亨新区的机器人科技企业招工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大年初一公司就组织相关人员开始上街招工,除了行政,连公司采购部门员工都行动起来。“因为今年很多人留在本地过年,所以我们也早点招工。”据各地人社部门监测统计,今年留粤过节的外省务工人员预计超过6成。

在深圳宝安区石岩街道的水田工业区,遍布了长城电脑、欣旺达、双翼电子等大厂,员工数量达数万人。在通往工业区的道路两旁,站满了流动招工摊贩,招聘人员手里拿着招工简章,还随处可见骑车电单车、贴着“招工”字样的劳务中介,他们像猎鹰一般,追着那些拖着行李、眼神茫然的路人,时刻准备追上去问一句:找工作吗?但是,现场的招聘人员远远多于求职人员,记者一路走过去,手里被塞满了十多张招工简章。

骑着电单车招工的用人单位

在街道上散发招工传单的人才中介

人才中介主要搭讪带行李的路人

摆摊招聘的人员中,既有工厂直招人员,也有第三方劳务派遣公司,工厂直招一般招聘正式工,而劳务派遣公司则多招临时工。按照招工简章上的薪酬标准,不少工厂开出的月工资可达5500元-6000元,但底薪是深圳最低的工资标准2200元/月。记者粗略算了一笔账,按照底薪+19元/小时的平日加班费,和25元/小时的周末加班费来计算,一名员工即使每周上6天班,每天工作12个小时,也仅有5000元出头的收入,若要想拿到5500-6000元的收入,工作强度则需要达到每月工作28—30天,每天工作12小时。前来求职的吴女士对记者表示,正如记者所计算的,有些工厂标出的高薪其实不太真实,“那些写着日薪七百八百的,其实需要用超长时间的加班才能拿到。”

记者调查了解到,当下招工的流行趋势是,企业越发钟爱临时工。“现在的经济形势给企业带来的动荡也很大,一旦遭遇形势下滑或者淡季,固定工反而成为企业的负担,而临时工可随时遣散,而且临时工不要求买社保等,企业可以节省这部分开支。”一名摆摊招工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现在很多工人也愿意做临时工,因为自由,不想做了随时可以走,做一个月休息一个月的大有人在。

职介所门口人烟稀少

年轻人不愿进厂

“这种人起码可以做到年底。”老邓瞥了一眼前来应聘的一名女工,对记者表示。老邓的理由是,这种年纪在40-45岁之间的求职者,大多是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沉重的养家糊口压力,因此更能踏实地对待一份来之不易的工作。

老邓是驻扎在深圳一玩具厂里的劳务派遣公司负责人,专门为该玩具厂招聘工人,为了更快招到人,老邓把招工的年龄范围扩大至55岁。“95后的年轻人都不愿意进厂,我也不喜欢用他们,他们不太听话。”与这家玩具厂合作了八年,老邓观察到求职人员的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年轻人出来打工的多,现在来这里报名的很多都是中年人。”

骑共享单车找工作的小伙

“我想找个工资高一点的、稳定点的工作”,95年的刘桦(化名)来自广西,今年响应号召留厂过年,领了2000元额外补助后辞职了,想趁着节后各大厂大招聘,一步到位找个好一点的工作,长久做下去。刘桦和他的老乡在这个厂区骑车穿梭了三天,但还没定下来去哪家,“感觉都差不多,没太大意思。”

前来求职的92年出生的小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工作不难找,只是很难找到满意的。“工资至少要5000元吧,另外就是希望好玩一点,累一点不怕,就怕无聊,最好是女孩子多一点,做起事来不乏味。”小吴说。

老邓告诉记者,目前他服务的工厂用工缺口有300人左右,但他比较有信心能在4月底招满,“疫情让很多人在家里待了一年,没有收入,现在不得不出来找工作了,特别是湖北人。”老邓说,从2月22日至今,已经招到了200人,应该陆续会不断有人进来,刚好赶上四五月份订单多的时候。

快递小哥在看招工信息

但即便招到人,反悔的概率也大。“你昨天给我送来10个人,今天只剩两个了,这两个估计也要走,能不能招点好的人来啊?”在深圳龙华一大型工厂门口,记者看到一名工厂人力资源主管正在向中介机构抱怨。被抱怨的中介机构人士讪笑着说:“现在这些人也不知怎么回事,挑来挑去,没个定性的。”

记者现场看到,一辆黑色商务车又拉了一车临时工来到一工厂门口,工人们核对姓名后被领进了厂区。该工厂人力资源主管自言自语道:“不知又能留下来几个?上个星期送来50多个,现在只有10个不到了,天天办手续都忙不过来。”

人才中介送工人进厂

中介招工拼“口碑”

需求大和招工难之间,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人力资源中介服务市场,而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形势下,即便是广撒网的中介机构,也不敢百分百保证招到好用的人。在中介机构做了十多年的老邓,感觉到近些年的工厂生意并不好做,尤其在深圳,随着不少工厂外迁,他们所服务的工厂也变少了,而且“接单”变得愈发谨慎,因为企业拖欠工资的行为时有发生。

“我们现在会和大厂合作,安全一点,小厂很容易拖欠工资,影响我们的口碑。”老邓说,口碑对他们到各地去招工尤为重要。老邓向记者介绍,他们招工的方式一靠口碑传播,二靠地推。“通过我们在工厂里做得好的人,会去把他们的老乡一起拉过来,这样也变相帮我们招工了;我们还会去到一些偏远的山区直招,但工厂一定要有好的声誉,出来打工的人最在乎的就是能否按时给钱。”

记者采访了解到,人才中介的薪资由“底薪+提成”构成,底薪为3500元/月,提成则按招到的人头算,每人每小时提成0.5元,也就是说,每个员工如果每天工作12小时,人才中介可提成6元/天,一个月工作26天,则是156元,假设人才中介每个月可推荐50人进厂,提成加底薪月收入可达万元以上。

但仅在员工入职的前两个月有提成,两个月后,即使临时工继续在厂里工作,中介人员也不再享有提成了。所以,每个人才中介都会加上员工的微信,随时联系,一旦对方表示想换工作之类的,便及时为其安排,这样便可得到其下一份工作的提成。

“一般春节后才有这么多业务量,我们也就这两个月收入高,平时很少的。”老肖做人才中介多年,招工淡季的时候也会进厂做临时工,春节后是他们一年当中生意最好的季节。

人才中介将各处招到的人员,用商务车运送至厂区,据悉,除了人头费外,中介老板可以得到员工约2元/小时的工时差价,中介人员则有0.5元/小时的提成,可以拿两个月。但人员流动性极高。

各地出招迎招工洪峰

58同城招聘研究院数据显示,珠三角多个城市登上招聘需求城市榜前十。这其中,东莞位列招聘需求量较大的TOP 10城市榜首,另外,广州、深圳两大珠三角核心城市也登上前十榜单,分列第六、第七。从趋势来看,深圳、东莞企业招聘需求在初六、初七环比增速较快。

应对招工洪峰,广东省及各地的人社部门早已使出“浑身解数”。2月20日,载有610多名云南籍务工人员的D3840次列车从昆明南站开出,于当日20时17分抵达广州南站,全面拉开了省际劳务协作节后“点对点”专列输送务工人员有序返粤返岗的序幕。据悉,这是今年广东省人社厅和云南省人社厅共同组织的首趟返粤专列,车上的乘客都是节前已在广东就业的返乡员工。

据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为全力支持企业用工,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广东密切加强与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协作省区的沟通对接,建立企业需返岗人员清单和务工人员出行清单,联合当地人社部门共同组织开行“点对点”返粤返岗专车专列,积极为务工人员返粤返岗提供便利服务,为务工人员返岗和企业复产复工提供用工保障。

除了招工时间提前,为了让务工人员更方便获得相关招聘信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动态招聘已经成为主流。记者从广东省人社厅获悉,春节过后,全省将统筹组织300场以上网络招聘。部分企业也充分挖掘直播等线上方式的招聘潜力,从“直播带货”变成“直播带岗”。

2021年3月1日深圳举办了“网上春风行动”直播招聘,20家企业“直播带岗”,共计提供7520个岗位。直播期间除了可查看信息、投递简历,企业与求职者还可在评论区进行线上互动和答疑解惑,既能直观展现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也可让求职者更有针对性地选择岗位,实现更精准有效的人岗对接。

“去年疫情以来,直播成为企业宣传的重要方式。趁着招工高峰,我们也尝试着借助直播这一方式,看看有没有效果。”一参与直播招聘的模具制造企业招工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通过直播,应聘者可以现场跟我们互动沟通,目前来看效果还不错,有不少投资者通过直播看到我们的招聘信息并给我们留下了简历。”

记者观察:破解“用工荒”需重塑工业话语权

文丨卓泳

又是一年春招季。每年的这个时候,沿街摆摊的工厂老板们都显得有点坐立不安,眼前人潮涌动,却鲜有人为其驻足。但,这早已是这些年春季招工的常态,背后折射的是雇佣双方和产业变迁等多方之间的博弈。

“这种孩子一般待不过三个月的。”瞅了一眼眼前这位前来应聘的“黄毛”小子,从事多年劳务派遣工作的老李漫不经心地说道。这个看似轻率的“断言”,却是老李这些年积累下来的产业工人招聘经验和观察体会。

老李说,大部分的工厂如今在招聘普工时都陷入了一个怪圈,想要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却不中用,沉得下心的中年人却总是“有心无力”。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95后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进厂打工了。

连中国制造业的代表人物曹德旺都不禁吐槽:“现在的年轻人以进厂为耻,而我们上一辈人以进厂为荣。年轻人宁愿送外卖、送快递,也不愿意进工厂。互联网公司招大学生,两三千块钱都愿意进,福耀开四五千的工资都招不到人。”可见,根本原因或许并不在于工资。

在一玩具厂做了十多年保安的老王也感慨“以往这个时候,来找工作的人排队要排到十几米以外的,现在一天就只有零星几个人来问一下。”

记者在多年的采访中,也曾多次走进普通的制造业工厂,大部分工厂的工作环境和工人的生活条件都差强人意,别说要吸引95后年轻人留下来,就连驻厂多年的中层管理人员都只能感叹“习惯就好”。

除了工厂极为勉强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招工难”更重要的原因或许是,“工人”这个职业身份与当下年轻人想要的体面工作难以匹配,这背后折射的则是制造业的产业地位和话语权大不如从前。老王做保安的十几年,正是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的十几年,特别是深圳,从最初的“三来一补”制造业到如今金融服务业占据强势地位,使得工业节节让位,偏居一隅。

工业如何重夺话语权?一方面需要提高制造业的技术门槛,亟待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型,比如从生产鞋袜到生产高端精密电子仪器,增强产业工人对所从事工作的认同感,而不是简单流水线上一枚可有可无的“小零件”;另一方面则需要重塑工业在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以德国为例,其名车、机械设备、工具可谓是这个国家制造业的一张名片,其技术工人的地位和收入也出了名的高,原因在于其发展经济坚守的一条原则:“德国需要的不是更多博士,而是更多技师。”因此,德国在技工的职业教育方面投入很大,也为技术工人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政府的重视使得全社会对技术工人也给予了很大的尊重。

而在当前,要破解招工难题,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短期内只有不断改善和提升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为工人创造更好的福利待遇,努力为工人创造除工作以外的附加价值和身份认同,方可吸引和留住年轻就业群体。与此同时,企业也亟待从依靠密集的劳动力,转向依靠自动化设施设备,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当下,外卖人员数量疯狂增长而工厂“用工荒”,是行业发展不平衡阶段的现象,从城市和国家的层面来看,需要政府对行业的规划,长期以往,便会趋于合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