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解读 / 详情

行贿人“黑名单”制度要来了?医药反腐又有大动作

卢鸰 · 2024-05-27 15:19 来源:中国基金报

医药反腐还在继续深入推进之中。

继去年10部委启动的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之后,202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又对行业治理作出了明确要求。

5月27日,国家卫健委医疗应急司发布了由国家卫健委、公安部等14部委联合制定印发的《2024年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要点》。

该文件称,要开展公立医院和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销使用情况专项审计调查,重点关注医药领域商业贿赂违规违法行为。

聚焦“名院”“名医”等医疗机构的“关键少数”和关键岗位人员管理,重点惩治本人或指使亲友,利用经商办企业“靠医吃医”、收受供应商回扣等问题。

坚持行贿受贿一起查,重点查处医药企业和个人多次行贿、巨额行贿、向多人行贿等违法行为,并探索实施行贿人“黑名单”制度,建立对行贿人的联合惩戒机制。

5月27日上午收盘,WIND制药指数(886051)微跌0.51%、医疗保健指数(886049)微跌0.79%。

常态化制度化开展集中带量采购

要点指出,要推动落实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落实财税优惠、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激励政策。

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加强医药价格行为监督检查执法,开展公立医院和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销使用情况专项审计调查,开展成本价格专项调查,重点关注推高药品价格、扰乱药品流通秩序的不法行为,以及医药领域商业贿赂违规违法行为,督促生产供应企业落实合规经营的主体责任。

加快带量采购,净化流通秩序。推动建设现代药品流通体系,降低流通成本。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逐步扩大品种覆盖面。

提高医疗机构使用中选药品和医用耗材的管理水平,对医务人员处方行为加强监测分析,引导优先使用中选产品。推动落实药品耗材集中采购医保结余资金留用。

进一步完善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设备采购政策。依法依规组织开展疫苗、中药配方颗粒招标采购。打击医疗器械过票加价洗钱、借助混改操控国企推高价格并侵蚀国有权益等规避行业监管的违法违规行为。 

聚焦“两个关键”

此次发布的要点称,要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完善落实医疗核心制度,保障患者就诊过程中的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规范收费。重点关注假借学术讲课取酬、外送检验、外配处方、网上开药等方式收受回扣的问题,利用职务之便索要、非法收受财物的问题。

聚焦“名院”“名医”等医疗机构的“关键少数”和关键岗位人员管理,重点惩治本人或指使亲友,利用经商办企业“靠医吃医”、收受供应商回扣等问题;以“站台式讲课”“餐桌式会议”等为切入点,坚持“风腐一体”治理,深入整治接受医药企业变相利益输送的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等法律法规严肃处理。

完善医疗监督管理办法,提升信息化大数据精准监督能力,发展“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在医疗监督领域的实现路径和举措。

此前,经济观察报2024年3月曾报道,因涉嫌贪腐,中国工程院院士、积水潭医院原院长田伟于2024年3月被带走调查。

田伟在骨科领域影响力巨大,是该细分学科中最著名的专家之一。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中国医疗反腐领域的“标志性案件”。

探索实施行贿人“黑名单”制度

要点称,要聚焦关键环节,加大处置力度。加大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治理力度,紧盯项目招采、目录编制、价格确定、项目申请、新药申报、回款结算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医药领域风险,聚焦虚开发票、虚假交易、虚设活动等形式违规套取资金用于实施不法行为,保持打击高压态势。严查假借各类会议、捐赠资助、科研合作、试验推广等形式捆绑销售、“带金销售”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强化医疗监督跨部门联合执法,针对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治理。持续保持对无资质机构、人员非法行医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回收药品、“医托”“号贩子”等违法违规行为。重点关注辅助生殖、医学检验、健康体检、医疗美容、互联网医疗等领域的违法违规问题,树牢惩治高压线。

要点还要求,注重问题线索的“穿透式”监管、“案例式”监督。把稳政策基调,分级分类处置线索,注重“风腐一体”治理。坚持行贿受贿一起查,重点查处医药企业和个人多次行贿、巨额行贿、向多人行贿等违法行为。探索实施行贿人“黑名单”制度,建立对行贿人的联合惩戒机制。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