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解读 / 详情

业内热议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之路:国内存三方面优势

王一鸣 · 2021-07-22 22:46 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

生物医药产业再迎政策礼包。

7月2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年均增速达到8%左右,加速培育壮大一批本土创新型企业,持续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到2025年,实现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生物医学工程产品制备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重点发展创新药物及高端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服务等产业。

在此背景下,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界的一举一动亦受到外界关注。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获悉,7月21日-22日,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健康中国思南峰会上,来自政府、学术、投资、产业等各界人士齐聚,共同聚焦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创新之路。

中国工程院院士韩德民在本届峰会上认为,中国在医疗健康服务模式方面已进入一个新时代,过去很大程度上是在医疗服务领域发挥作用,包括注重疾病的治疗,体现在新产品不断制造差异化来体现服务水平,现在则是强调健康中国发展战略,更多注重健康管理,要通过医疗健康网实现用户的监控和管理提供健康服务,这是国家战略。

“随着我们对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不断促进和有质量的支持技术不断推升。将来会更多注重预防管理,通过医学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来体现预防服务,这会是我们发展的目标。在医疗健康服务新模式的推动下,我们已在健康中国这个大概念下进入了大众健康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的特点是:健康是目标,医疗是保障。”韩德民说。

据韩德民介绍,当前在医学领域人工智能涉足的范围已相当宽泛,药物挖掘、健康关系等等所有的这一些都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持,都离不开人工智能的制成。例如,人工智能在重大慢病领域和其他肿瘤抗疫领域已经体现它的优势,包括AI识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还有,比如如果实验室检查一个睡眠疾病检测病人的数值分析需要2个小时,而人工智能可能只需要5秒甚至秒级响应。韩德民认为,人工智能分析的即时性,可以通过指标,确定健康管理慢病康复及睡眠疾病治疗方法的跟进,从而形成完整的闭环。”韩德民指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宁光则在本次大会中从瑞金医疗数字转型的角度分享了健康就诊的七个场景,如精准预约、智能预问诊、电子病历卡、互联互通互认、医疗付费一件事、线上申请核酸检测及智慧急救。他指出,在以“便捷就医七场景”为代表的数字健康1.0版本在全市推广应用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医疗数字化转型,将面临医疗场景应用便捷化、系统型变革等瓶颈及挑战。

据宁光透露,其倡议的解决方案——上海市数字医学创新中心目前已获批,将落户“广慈-思南”园区,集聚优质医、研、产、学资源,深入推进医疗数字化转型,提升百姓就医体验度、医疗诊断治疗水平和医院高水平管理,解决数字医学创新过程中的“卡脖子”和“临门一脚”问题,在上海形成数字医学领域理论高地、技术高地、产业高地与示范高地,推动上海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数字医学的引领者和实践者。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董晨看来,中国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存在三方面优势:一是热情,中国这几年创业和做产品的热情远高于过往,也远高于美国一般的生物医药企业,因为相对来说生物医药行业比较安静一点,分工也比较明确,这是国内的优势,当然也会带来一些浮躁;二是社会各方关注,比如上到一个市,下到一个区都把生物医药作为支柱产业,这就是各界的重视,更不用说资本方对生物医药这方面的支持。

“三是国内巨大的市场,国内的人群病种,有大量没有解决的问题,其实我们生物医药这几年的发展都是因为我们过去没有这个东西,从抗体的药物来说,到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等等药物出现,也带来了中国临床医生对药物怎么使用,这些知识和背后科学知识不断地进步。我觉得这些是我们优势所在,将来还是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当然我们有一些劣势,一开始是我们人才储备相对来说不够,更多靠MNC(跨国公司)挖人,有一个人愿意出来创业就有资本愿意跟着投;这样也使得我们真正跟国际接轨的从业人员大量的增加,还有研究生的培养等等。”董晨认为。

他同时指出,从整个行业来看,国内企业缺少早期研发的能力以及临床研究的能力。这方面人才储备以及相关政策等等亟待提高。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王磊则认为,在医疗产业中,未来国内在某些领域则有机会超过美国,比如国内像传感器产业包括物联网,包括可穿戴设备国内也有创新的企业,有可能会领先苹果手表,相关设备今后能够进行生物指标的检测。

“传感器做的好产生化学检测及时传到手机,我想这件事情可能中国企业会走在世界前列,与此相关的慢病管理、数字疗法这一些也是我们非常看重的。”王磊指出。

评论(0)